详解具发展潜力的养老服务——旅居养老
发布时间:2020-04-28 16:48:44 浏览次数:1972次
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。我国虽有源远流长的养老传统,但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,养老方式还需要不断创新,旅居养老、异地养老、候鸟式养老,就是日渐兴起的一种现象。这种养老方式是与全面小康以后老年人经济条件的改善分不开的,也是与家庭结构小型化和思想观念解放密切相关的,也是大众旅游普遍化、生活化的一个表现。
旅居养老的形式
旅居养老是一个略有争议的概念。旅向哪里、居于何方、老到何种程度?不仅研究者会涉及,老年人更会考虑这个问题。在具体实践中,“旅居”应该是“旅+居”,就是要在旅游目的地较长时间的停留和居住;旅居之“养老”,应是在旅居地过一种休闲的生活,未必是一定要在那里终老。旅居养老主要有几种方式:
一是自驾车旅游。
就是开车出行(含房车),四海为家,走到哪儿住到哪儿,可能是入住旅馆、宿营地,也可能就在房车上居住。选择这种方式旅居的,大多是刚进入老龄阶段的退休群体,在所到地的逗留时间一般为几天,然后又到下一个目的地,旅居全程花费不大。
二是采取固定旅居。
一些老年人选择气候、生态、环境、景色俱优之地,或购房租房,或投亲靠友,进行异地休闲生活,一般停留时间较长,少则一两月、多则大半年。如一些东北人每年冬天到海南三亚取暖避寒;内陆地区的一些人每逢夏季到海滨城镇休闲度假。
三是轮换异地生活。
每年旅居生活不固定于某一地,而是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喜好进行变换,今年冬季去三亚,明年去西双版纳,后年去南宁,就像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分时度假,停留时间有短有长、长短不一。这三种方式的旅居,共同点都是异地居住和生活,不同之处是住在哪儿,是相对固定还是有所变换。总体而言,选择什么样的旅居方式和产品,大多是与选择者的年龄、眼界、经济实力和个人家庭情况等密切相关。三种旅居方式各有长短,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。有些老年群体的旅居生活是在几种方式之间变换,如春秋季自驾出游,到冬季则定点旅居,这取决于个人喜好、健康状况和经济实力。
旅居养老的潜在影响
旅居养老的基本形态是地产+旅游项目+较长时间的居住。一些地区对此很有热情、期望值也很高,主要是由于看到了“50后”“60后”在快速步入老年行列,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,这一群体既有经济实力、又比较舍得花钱,这让很多地区充满了期待: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,可以吸引其前来购置房产,以此维持地产经济,拉动当地GDP和消费。但搞不好,也会带来很明显的问题:一是加剧开发建设的无序和混乱,影响当地的生态与环境,前些年个别长寿之乡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,留下了惨痛的开发教训;二是老年人的流入将带动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大量涌入,对当地生产、就业和生活会带来冲击,既会争夺大众就业岗位,也可能影响当地社会风气和生活秩序;三是老年群体生活节俭、消费能力低,若没有一定的进入门槛,必然会既占用宝贵资源,也难以形成较大的拉动作用。例如,若异地花钱租房与在老家冬季取暖费差不多,加之旅居生活消费再比较节俭,便会与其他方式的旅游消费形成巨大反差。
这关乎旅居者的安全和在外停留时间长短,也是旅居目的地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,医疗保障要求不太一样,但必须有相当水平的医疗机构做后盾,并在紧急时刻随时救治或送医。例如,三亚争取301医院开设分院,博鳌争取建设乐成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,目的之一就是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。当然,作为一个合格的旅居目的地,还应具备较好的医疗康养条件,最好拥有专科门诊、特色医疗、特色保健,如带有地域特色的保健疗养手段,如苗医苗药、壮医壮药,特色药膳、保健技法等。其五,做好旅游公共服务。
建设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,仅凭山清水秀、气候优良还不够,还应切实健全配套的公共服务。在交通条件上,应确保快捷的通达性,除了铁路、公路、班车以外,出租车、摆渡车等小交通也应完备;在商业服务上,购物应该便利、丰富,有餐饮供给;在养生保健上,应有专业讲座、辅导指导、药膳理疗;在日常生活上,应有洗涤、配送(煤气罐、米面蔬菜)供应、出行预约、上门服务、陪伴服务等。
旅居养老作为一个新课题,关注的地方和机构比较多,需要旅游、医疗、民政、老龄等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,加强业务沟通与协作,消除行业与专业壁垒,才能逐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,使旅居养老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。